抗疫专题
您的位置: 主页 > 抗疫专题 > 详细
陕西中医余亚兰在江夏方舱医院守护患者平安

发布时间:2020-03-05 00:00

本文来源:宣文部

3月2日,武汉下起了小雨,这是陕西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、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余亚兰来武汉的第11天。绵绵的阴雨让空气中有了些许寒意。接送医护人员上班的司机已经在宿舍外等待。在武汉的这些天,她感受最多的是大家庭般的温暖。

汇聚爱心 共克时艰
余亚兰所在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,实行6小时四班制,来回有专门的司机负责接送。不管出舱多晚,司机们都会耐心等待。一次聊天,司机说:“感谢你们不远千里的支援,我们作为武汉人更应努力自强,要不然怎能对得起你们呢!”一席话,让同车的医务人员听后都表示“格外暖心”。
余亚兰在日记里写到:“让人感动的还有方舱里的患者,在做完治疗后,他们总是会给我们说声‘谢谢’。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,医患之间互相关心,相互鼓励,他们会为每一个出院的病友感到由衷的高兴。他们中,很多年轻的患者会主动帮助我们做一些消毒、发餐、组织患者练习八段锦等日常工作。整个病区氛围十分和谐融洽,我们工作起来也十分舒心。”

今天一大早,余亚兰前往住地庭院领取了一些生活物资。在武汉的这些天里,余亚兰和队友们不止一次收到诸如洗发水、沐浴露、晾衣架、红茶、指甲刀等十分实用的生活用品。这些来自社会的捐赠,让她觉得分外暖心。“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不是医护人员的孤军奋战,而是有全国人民一起与我们一起战斗,有这样的后盾支持,我们必须全力以赴!”这是余亚兰写在今天日记结尾的一段话。
抗疫前线 践行使命
时间回到2月21日,余亚兰带着一个中医人的热忱与信念奔赴武汉,用行动诠释着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与担当。但对于自己出征的消息,余亚兰是在赶赴武汉的途中才向家中老人坦言。再三解释下,老人才渐渐从不能接受到给予支持和鼓励。余亚兰向老人再三保证:一定平安归来。
抵达武汉之后,余亚兰和伙伴们进行了为期2天严格、专业的岗前培训,队员们反复进行防护演练,以确保带给患者最好的治疗、护理以及安全防护。

2月25日,余亚兰进入方舱开始工作,迎接未知的挑战。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前几批次支援武汉的小伙伴向余亚兰传授经验,用碘伏处理护目镜,可以有效防止护目镜起雾的问题。余亚兰照做发现,护目镜果然一整天都没有起雾。同队的小伙伴因为护目镜没有处理好,进舱后不久整个眼镜和护目镜内就被雾水蒙住,无法看清楚,很是难受。余亚兰赶紧与同行分享经验。

进入方舱后,一个班次下来,有近10个小时的时间,余亚兰和队友们不吃、不喝、不上厕所。所以在进舱前,余亚兰都会强迫自己多吃些。随着进入方舱的次数增多,余亚兰也总结了些经验。比如,要把防护衣的拉链拉到下巴处,不能拉到嘴巴处,这样呼吸就会顺畅很多,憋闷的感觉也会好很多。再就是可以把别人不用的防护服的包装袋,套在最外层的鞋套上面,这样可以很有效的对鞋套进行保护,防止鞋套损坏。
忘记不适 全心守护
方舱医院忙碌的工作,让余亚兰常常不知今夕是何夕。在医务人员的眼里,只有白上、白下、夜上和夜下班的区别。上岗前,老师笑着说对队员们说:“每天穿防护用品都会有不同的酸爽,以后你们就知道了。”
在刚上岗的那几天,余亚兰小有体会。但在繁重而充实的工作中,这些不适感很容易被忽略。通常是等出舱后才突然感觉到不舒服的地方。说起“酸爽”,她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进舱前,因为担心护目镜松动的空隙将带来感染隐患,佩戴了一个比平时小一点的护目镜,当时略微有一点不适,进舱后就去病房进行夜查房。工作中,鼻部不适的感觉已被基本忽略。待查房及相关工作结束后,她这才感觉到鼻梁处的刺骨的疼痛已经开始蔓延。此时,手头工作已处理妥当,大部分患者也都已经入睡。其他医生在看到余亚兰不适的情况后,强烈建议她出舱、休整,余亚兰考虑片刻后决定还是出舱。当出舱后检查发现鼻梁处有一很深的压痕,但由于时间不长,还没有破损。这次的经验告诉余亚兰,在进舱前防护用品一定要做到最舒服的状态,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方舱里的患者。
深入疫区,家中女儿很是担忧,女儿在给余亚兰的来信中写到:妈妈,我非常支持您做的决定,您这么做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和家人尽快团聚。您负重前行,抵御疫情,佑护生命!我坚信,只要每个人都为抗击疫情做出一点贡献,这场战斗很快就能结束!春暖花开不会太远,等疫情结束,我要陪着您一起欣赏美丽的西安城!